接下来完成1--5题!
1.钱钟书绝对不敢以大师自居。他从不册身大师之列。他不开宗立派,不传授弟子。《谈艺录》和《管锥篇》是他的读书心得,供会心的读者阅读欣赏。他偶尔听到入耳的特许,会又惊喜又惊奇。
这段文字以“钱钟书绝不敢以大师自居”起笔,旨在说明钱钟书( )
A.不拘小节
B.孤芳自赏
C.标新立异
D.特立独行
2.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发生了伟大变革。但是自本世纪中期以来,这场革命显现出明显的“饱和现象”。比如核层次的研究、核裂变的应用,后来发展是比较缓慢了;还有受控热核反应、粒子物理研究等,虽然都有新的发展,但速度与本世纪中叶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强大的科学能力又不能弃置不用,于是就产生了一系列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综合学科)。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饱和现象”是指( )。
A.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研究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
B.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学已经发展到十字路口,亟待开拓新的领域
C.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学虽有新的发展,没有停顿,但发展速度缓慢难以出现新的突破
D.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学的伟大变革日趋缓慢,开始处于停滞状态,必须突破
3.参与大火都是古代妇孺皆知的星相。夏族对参的认识有深刻的原因,每当参于黄昏后落向地平线快看不见的时候,恰是大地回春之际。“参去寒冬尽,农家备耕忙”,它成为夏族观象授时的重要依据。公元前2400年左右,大火在春天傍黑时出现于东方地平线上。其光荧荧,好似东方远处的一团火焰。它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不单是因为它亮,它就像是特意来点燃人们盼望播种的希望之火。
文中“观象授时”的含义是( )。
A.观天象以安排时间
B.观天象以从事农耕
C.观天象以确定季节
D.观天象以传授知识
4.酒可以渲染气氛,有助于谈兴,故浪漫倜傥的诗人无不喜欢这个调儿。二十来岁即位列“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据说他在写《滕王阁》七言古诗和《滕王阁序》时,先磨墨数升,继而酣饮,然后拉起被子覆面而睡,醒来后抓起笔一挥而就,一字不易。李白当年奉召为玄宗写《清平调》时,也是在烂醉之下用水泼醒后完成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他的《将进酒》字字都含酒香。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榨出半壶高粱酒来。
划横线的句子说明李白:
A.是最钟情于酒的诗人
B.写了很多关于酒的诗篇
C.写酒的诗多为经典之作
D.酒是写诗时不可或缺的
5.汉族前身基本上是炎帝、黄帝所遗两大族构成,是称“华夏”(也有人认为“华夏”即生活在中原的民族,“夏,大也。有礼仪谓之大;有文章谓之华”)。华夏是汉族的前身。汉族的观念产生于“五胡十六国”,固定下来更晚,因此书中常用“华夏以代汉族”。“中国”这个词最早出自周代的“何尊”(六十年代出土于宝鸡)的“余其宅兹中国”。
对这段文字最后一句中“中国”的理解准确的是( )。
A.华夏民族生活的中心——中原一带
B.华夏民族的居住地
C.现今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D.现今中国大陆
公务员考试网参考解析
1. D
解析: 文段总分结构,分的内容就是对提问内容的解释说明,通过描写方式和内容可知,钱钟书和别的大师不一样,不收学生,不创立门派等等,因此答案为D。
2. C
解析:
原文用两个分句对“饱和现象”做了解释,这两个分句有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提到了速度缓慢,分别是“现代科学发展比较缓慢”与“虽然都有新的发展,但速度与本世纪中叶不同”,由此判断,只有C项符合。
3. C
解析:
“观象”:观测天象;“授时”:确定时间。在不理解这四个字的直接意思的情况下,可联系上下文。根据文中“每当参于黄昏后落向地平线快看不见的时候,恰是大地回春之际”可知,古代人民观察天象来确定季节。因此C选项正确。
文段中没有支持A项观点的描述,而且授时是确定时间的意思,不是安排时间;B项“从事农耕”只是论证“观象授时”举的一个例子,原文“参去寒冬尽,农家备耕忙”重在说明前面的大地回春之际,不是强调从事农耕;D项无中生有。故正确答案为C。
4. B
解析:
文段首句指出酒有渲染气氛,助兴的效果。之后通过叙述王勃和李白在饮酒之后作诗。尾句中“把李白所有写酒的诗进行压榨,能榨出半壶高粱酒”突出了李白诗中浓浓的酒味,说明李白关于酒的诗篇很多,故答案选B。D项中酒对于写诗不可或缺,说法过于绝对,予以排除。
5. A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词语指代的能力。
定位“中国”,其所指在前。周代在“五胡十六国”之前,根据材料可知,那时只有“华夏”的称谓,“中国”与史书记载的“华夏”含义相同,而“华夏”即生活在中原的民族,所以A选项理解最准确。B、C、D选项均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