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案】C。解析:特殊值法,设长宽都为1,则新长方形的长宽都为1.1,新长方形面积1.1×1.1=1.21,所以增加了C。
2.【答案】B。解析:经分析蝉的个数只能是偶数,才能保证20对翅膀,再将B和D用代入法验证即可。
3.【答案】D。解析:扇形面积所占比例:314:1256=1:4,因此扇形的圆心角为90度,答案是D。
4.【答案】A。解析: 二级数列是等比数列
答案:72-2=70。
5.【答案】D。解析:(199+202+207+192+200)÷5=200。在计算的时候,可以转化原来的数值为200-1,200+2,200+7,200-8,200,计算-1+2+7-8=0,所以平均数为200。
6.【答案】B。解析: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售商品的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价格的乘积就是商品的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可以用同一时期内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表示。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平均流通速度(次数)。由此可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售商品的数量和价格水平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7.【答案】D。解析: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首先,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是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这就是说,资本家为了不断地榨取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就必须进行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其次,这也是由竞争规律所决定的。“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他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在激烈的竞争中,资本规模的大小是决定胜负的重要条件。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而剩余价值则是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马克思指出: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追加资本,“它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价值原子不是由别人的无酬劳动产生的。合并追加劳动力的生产资料,以及维持这种劳动力的生活资料,都不外是剩余产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第一,资本家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即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自己创造的。其次,资本家手中的全部资本,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最后,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从属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需要的,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因此,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追加资本从一开始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家追加投资的过程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化的过程,全部追加资本都是工人的无偿劳动创造的。
B项表述的是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的这段话并为直接表现这一点。C项的说法虽然是正确的,但与题干无关。A项说法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8.【答案】C。解析: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世界是变化的,联系的,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事物的发展是否定的否定。这大概就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而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他们认为世界是孤立的,不变的,肯定就是肯定,否定就是否定。
9.【答案】D。解析: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进程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使事物发展的趋势带有这样或那样的特点和偏差。
10.【答案】C。解析: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七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在此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
11.【答案】C。解析:同一种社会可以被几个不同的法律部门所调整,如夫妻关系可以被婚姻法、民法、继承法等法律关系调整。
12.【答案】D。解析: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授权,主持解决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事项密切相关的特定的民事纠纷的活动。
13.【答案】A。解析:犯罪中止,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得逞。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因为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止下来的行为。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甲“刚拿起注射器”,因雷声惊吓致注射器掉在地上,但根据“他想到杀父是大逆不道,要为天理所报应,便放弃了杀害行为”判断,甲是“自动放弃犯罪”,属于犯罪中止。由于没有造成伤害,应当免除对甲的处罚,但这不等于“不构成犯罪”。
14.【答案】D。解析: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有以下几种:选民资格案件、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案件、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和认定财产无主案件。
15.【答案】C。解析: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本题是对后者内涵的考查。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的认识和客观的实际相符合。所谓对认识的真理性的检验,就是要确定人们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完成这一任务,只能依靠社会实践。
实践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够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决定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
坚持实践标准的唯一性,这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2)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第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首先是指在任何情况下实践都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此外没有其它标准;其次是指无限发展的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的真理性。这也是绝对的。
第二,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首先是指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它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而只能证实或驳倒其中的部分认识;其次是指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
第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辩证统一的,这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3)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的关系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但不否认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逻辑证明不能与实践标准并列,更不能代替实践标准。
16.【答案】B。解析:第一套图中横线条数依次为:1,2,3;竖线条数依次为2,3,4。第二套图中横线条数依次为3,2,(1),竖线条数依次为3,2,(1),故选B。
17.【答案】B。解析:每组图形中依次相应减少一部分。
18.【答案】A。解析:图形相加。
19.【答案】B。解析:图形相减。
20.【答案】B。解析:每组图形的前两个图形线条重新组合形成第三个图形。
更多信息请关注:郴州市人事考试网